基于双高建设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研究
政策热点 | 2020-08-04 17:24:07
前言
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逐渐到推广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就高职教育领域而言,高职教育从国家示范校建设开始,已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研究构建起一个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如何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双高计划在改革发展十大任务中,再一次把“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把校企合作纳入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的要求,建设任务要抓住校企合作的要害和核心,使校企合作水平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衡量双高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时代要结合双高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切实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好,努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0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及其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不同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深度构建,影响着双高建设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一)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打造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从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机器学校算起,也有一百多年,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理念,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践行职业教育的真谛,要培养知行合一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得到重视,短期职业大学、中等职业教育先后不断发展,并形成较大规模,就高职教育而言,经历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职业大学的探索阶段,后又经过“三不一高”“三教统筹”“三改一补”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直到世纪之交,我们十分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政策。
并且把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抓手,还下放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审批权限,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类型,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一直探索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我们也不断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借鉴,如加拿大能力为本模式、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现代学徒制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日本官产学研模式等,不断探索基于一个教育类型的内涵特征。
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服务面向定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同时也逐步总结出办好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例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建设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建好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培养有双证的学生等,进而进一步总结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而真正要推动这个模式有效形成的、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达成共识的就是校企合作或者进一步拓展为校政行企合作。
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有一大批理念认同的校企合作伙伴,构建起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实践性教学问题、校内外实习实训问题、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就业市场和基地问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问题等才有可能有效解决。
(二)新世纪以来国家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举措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进入规范化运行阶段,从新世纪教改项目到2004年统一高职教育名称,到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再到2010年进一步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及2015年开始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都是在政府层面乃至中央财政层面有明确的支持校企合作的项目。
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这个时期影响比较大且成效十分明确的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既明确提出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结合紧密等,也明确要把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作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重点也逐渐从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领域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最后重点落实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从而唤起了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吸引了一大批有识企业家对教育教学的参与,2008年在北京798举行的百所名校、百家名企对接交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10年国家进一步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教育部、财政部明确提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并要求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第一条就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并明确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加强校企合作体制建设成为中共中央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共识之举,不仅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还明确提出建设标准与考核要求,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综上,从国家层面看,近二十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鼓励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包括随后的有关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
以实施“双高计划”为契机
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
“双高计划”明确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并明确了双高建设改革发展的十大任务,包括“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其中,在“五提升”中的第一条也即总任务的第六条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双高计划”任务六第一款明确指出“与行业领先行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应该说,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把双高建设关于校企合作的要求提到了新的高度,所谓命运共同体一般是指无论兴衰荣辱都休戚与共,将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所构成的组织或团体,或者称之为相同条件下结成的命运攸关的集体。
这一理念和思想最早起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指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共处于一个利益攸关的集体中,各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把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入职业教育和双高建设中,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双高建设对于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的关心和重视。
与此同时,“双高计划”强调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这实际上又明确了两个要求。
一是校方寻求的合作企业应该是行业领先企业,一定要代表着行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先进技术,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只有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优异、效益优等的企业,既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利于中国高职教育标准和制度的建设。
二是校企合作涉及的领域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它既包括人才培养,也包括社会服务,还包括技术创新,更包括就业创业和文化传承。对学校来说,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是最重要的,而从宏观方面看,文化传承创新是更有意义的,同时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离不开校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二)推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双高计划”任务明确指出“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制,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与专业建设相适应,实质性推进协同育人”,这实际上道出了我们提倡校企合作、营造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良好氛围、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目的和根本所在。高职院校在办学、办专业尤其是双高建设中要密切关注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和趋势,主动对接需求和流程,从中找到、找准专业建设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的契机和信号,主动顺应发展变化和技术进步的环境。
校企联动、协同育人,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机制,要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利用企业工程师、技术员的资源,利用车间和实训环境,积极开展育人工作,在育人体系中充实企业元素,真正培养出知行合一以及有理论、有技术、能动手的优秀毕业生。有效衔接、对接适应,校企合作的重心是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促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的形成,促进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首岗适应能力、岗位迁移力,实现发展可持续。
(三)优化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多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探索,努力在学校与合作企业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创新。
订单式人才培养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订单培养计划(正常为二年级下半年,也有招生即签约订单培养的)。
由学校、企业共同选拔有意愿的学生,然后组专班进行培养,企业参与订单培养过程,包括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委派部分教师乃至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营造企业文化等,完成教学经考核合格后由订单单位根据合约安排工作。
近二十年来,订单培养这种方式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结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企业和学生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以及企业参与度不深入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比较先进可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通过校企联合,贯彻双主体原则,遵循招生即招工机理,比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教师与师傅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实操)协调统一的问题,也更有利于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就业早知道、早落实,有利于使企业心中有数,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使校企合作真正结出硕果。正因为这样,现代学徒制在政府推动下不断扩大试点,并逐步推广。
(四)推行面向真实环境的任务式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培养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基础在于真实生产环境的营造,针对“双高计划”提出“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要努力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和校外基地教学化。
所谓校内基地生产化,实际上就是学校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建设真实生产工艺环境、技术和流程的车间工厂,建设仿真环境,真正把生产功能的工厂引进到学校,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本领。
当然,由于学校场地和条件比较有限,也会受到工种、工艺、场地、设备等限制,积极开拓校外工作实践场所,即推进校外基地教学化,也就十分必要了,达到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工厂车间的教书育人功能。
(五)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双高计划”明确强调:“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这实际上强调了不仅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还要使职业教育集团实质性运行,从而为学校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服务。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其成员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大类。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共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1400多个,覆盖了90%以上的高职院校、100多个行业部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建设、运行,需要高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
(六)建设校企合作产业学院
“双高计划”明确强调“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这也是对校企合作落地要求的举措之一。
产业学院一般是指学院与龙头企业紧密融合政府、行业、其他企业参与,以行业(企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这种教学组织正常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模式,所谓虚主要是建立一种合作机制,所谓实就是实体性的学院,以虚为主还是以实为主,取决于学校与行业的真实需求。
总体而言,产业学院与专业学院、素质教育学院相整合,是培养有理论、有知识、有技能、有基础、能适应、能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人才培养新型组织的建设,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双高建设背景下
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具体措施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双高计划”明确提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要求,同时确立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的原则,要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是手段。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看,双高建设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鼓励探索行业办学体制改革
行业办学曾经在一段时间非常盛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70-90年代也非常活跃,办学层次从中专到高专到学院到大学均有,形成了明显的行业特色,也培养了一批特色名校。“八大工学院四大法学院”“八大技术师范”“十大商学院”等民间流传甚广,应该说行业办学对满足行业发展急需和适需的专业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绩不容低估。
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行业办学也存在学科门类、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观念、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支撑等许多方面的冲突和矛盾,逐渐为人所诟病,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据此认识,国家进行了多轮调整改革,经过改革调整后,除了极少数行业突出的部门以外,行业办学一般不再保留,进而调整为教育部直属或下放地方政府主管主办;这些调整,确实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跨学科交流和资源整合效率也十分明显。一些单科性学院综合化发展、重复低水平办学和大而全小而全特色不明显的情形也随之发生。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它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职业化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企业是一项基本原则,因此,如何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此,教育部还专门发布过《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并明确强调,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强调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并充分发挥作用。
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教育部积极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确有其优势,对“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实践性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及发展、对构建校企合作体制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正因为这样,在双高建设进程中,坚持并实施行业办学体制,建立与行业的合作共建机制,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建立深层次协作机制,从而推动“双高计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行稳致远,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二)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经过5-10年的努力,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转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这个格局的转变,实际上就是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更大格局,高职教育一直倡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育人理念向办学格局转变,影响着教育结构。在校企合作进程中,必须做到学院(产业学院)方案(人才培养)共商、人才共育、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其核心就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事实上,调动有积极性的企业参与的方式就是入股办学,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一是整体混合所有制。结合高水平学校建设,吸收业内标杆企业以土地、建筑、人才、资金等要素投入学校,与学校构建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根据专业群布局情况,可吸收多家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对学校进行整体化设计和改造,具体可参照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的模式,使学校成为一个“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事业单位,实现校企真正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合作发展、协同就业。
二是局部混合所有制。重点选择高水平专业群,吸收国内外标杆企业和研发机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同时要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X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特殊行业)、产品(技术)研发结合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准法人的办学或法人组织,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创新。从当前情况看,这种模式可行性比较大一些。
在混合所有制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问题上,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牵头作用,这是由行业协会自身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所决定,比起单个企业,行业协会更广泛、多元,相比较行业主管部门行政化特点,行业协会参与牵头社会力量办学既便于操作,也有利于发挥聚合使用,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趋势。
(三)以专业群为基点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打造特色、迈向一流新阶段,“双高计划”更明确要求建设学校走在前面、引领发展,因此,校企合作也必须走深走细,它要求高职教育在功能上从单一走向复合,在行动上从单向走向互动,在平台上从宏观走向基层,在机制上从整体走向局部先行,在形式上从简单走向复合。这就是说,在行业办学体制转换难、混合所有制办学突破难的情形下,从不同专业群特点出发,探索多功能、多形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具体模式。
1.主体专业群构建校企合作综合体一般而言,无论是地方性高职院校还是行业性高职院校。
尤其是行业特色鲜明型高职院校,如机电、交通、旅游、金融、卫生等都有明显的主体专业群,主体专业群一般也都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重点建设的专业群,这样的专业群应该探索建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于一身的校企综合体,在开展大面积订单培养、行业人才预测与规划、行业发展预测与规划、行业人才再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使专业群真正成为行业和大企业的后花园和发展平台。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金融专业群,就与金融行业合作建立了相应的应用型人才研究院、订单培养的银领学院、发展规划研究的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金融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含考证中心)等。
2.特色专业群构建校企合作有机体
大多数学校都可能拥有若干个特色专业群,形成了特殊的资源禀赋和生存发展条件,如建有研究中心、研究院所、创办过较多的服务公司(企业)等。他们在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就业等方面又相互联系,这样的专业群就可以把他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综合功效。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外部资源和内部人力条件创办了杭州资信评估公司,会计学院与评估公司高层互兼、中层互聘、基层互任,打通了教师与业务人员边界,形成校企合作有机合作,促进了各自的良性发展。
3.特殊专业群构建校企合作共生体
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要求。对于若干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专业来说,需要充分利用优势推动校企合作,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打造创业、就业一体式校企合作共生体。所谓校企合作共生体,就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培育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同时作为在校生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形成共生互动体制。当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具备校企合作共生、共发展的条件,如何发挥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专业群建设,打造创业与就业共生圈,高职院校也在积极行动和实践中。
来源于悉尼协议研究所
作者为周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