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匹配产业的价值向度及协同治理要义

政策热点 | 2020-11-27 14:36:50

 前言  

在“双高计划”建设中,专业群主动匹配区域产业不仅是“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价值取向,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教育生态要求,而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需要政、产、学等多元协同治理,从而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和职业教育的行动价值。


一、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国家政策指向与专业群的本质规定

“双高计划”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做出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而其中的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专业群建设匹配区域产业:国家政策

指向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是职业教育一以贯之的政策内蕴之一,早在示范校建设时期,专业群建设刚提出时国家政策就要求高职院校应以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相匹配为导向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的示范校建设内容之一是:“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其中产学结合紧密、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就是指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对接区域的产业。


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开启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该行动计划提出“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部门、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引导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其中专业匹配区域产业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双高计划”建设中,专业匹配区域产业的政策指向更加明确与深刻。教育部在“双高计划”建设文件中指出,专业群建设总的原则是:“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显然,面向区域产业建设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重要战略。


(二)专业群的本质属性指向:匹配区域产业

西语中的“专业”一词,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从普通教育历史看,专业(主修、课程计划)是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并且以学科作为基本单元。学科处于一定的结构形态(即学科结构)中,并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专业受到学科形态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影响。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其专业肇始于职业性培训的系统化、机制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因此,其专业“天然地”带有职业的基因,从而界定职业教育的专业为: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学校教育规律与可能所设置的培养人才的学业门类,但职业教育的专业取决于或决定于社会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状态和变迁。换言之,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中产业是第一性的,专业是第二性的,两者有一定的互动关系,专业通过结构变化和主动塑造“指向未来的因子”来影响产业的面貌。


关于专业群概念的界定学界尚未统一。个人认为,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专业群是将一些专业做集成操作,作为教育实施的整体作用于受教者;专业群的组构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的同质性或同核性,技术对象、技术领域的相同性,映射产业的关联性,教学和实践资源公共性为准则进行推衍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提出专业群概念并推动按专业群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政策始于2006年的示范校建设。实际上,以专业群的形式组构教育平台的趋势和现实诉求也是由经济社会、产业行业及其变迁决定的。那么,职业院校构建专业群的价值依凭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如何架构专业群,以及如何确立专业群建设的导引方向和特色。对此,笔者认为专业群建设的关键价值是“匹配区域产业”,其依据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其一,专业群作为专业的集合,而专业决定于产业,因此,专业群也决定于产业,这个规律表明专业群建设要自觉应对产业的需求。


其二,从产业的发展及布局看,产业总是以一定空间分布存在着,并且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沿革、国家战略等因素,产业空间布局会呈现一定“区块性”特征,对区域而言形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特征——一个经济区域的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种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一个区域的产业会形成体现区域特征的产业生态、产业链,即使是相同的产业、行业种类构成,但在不同区域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形态和特色。区域产业属性在客观上对与其成映射关系的职业教育专业(群)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一是专业种类的需求,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取向。


其三,职业院校的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理论上讲可以是全国范围内的整个产业,或者一定区域的产业等不同层级对象,但从服务产业的针对性和便利性而言,服务本地区域的取向是最优的策略。因为产业在整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一般会呈现不同的特征,专业群服务产业的指向是很难进行全覆盖的,而服务区域产业特别是服务本地范围内具有关联性的产业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匹配区域产业的行动价值向度


一般而言,专业群建设过程是一个建设主体的行动体系,是处于区域产业、政府和院校等为元素的场域中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主体的行动价值向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专业群建设的质量和品质。笔者认为,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建设主体的重要行动价值取向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锚定区域产业的高端构建专业群

区域产业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描述方法,按功能分类法,可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潜导产业;按产业发展状况、技术先进程度分类,可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一般语境中,高技术产业通常也称为高端产业,而高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投入显著高、创新率高、收益高、风险高,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产业。


2002年起我国高端产业的统计口径涵盖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类17个部门。依据产业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高端产业可分为三类:新兴产业、主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高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还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的技术结构、劳动结构、资本结构和环境结构。


产业高端主要是指传统产业中的某些产品、工艺和技术经历正在发生现代变化,形成新产品和生产技术或工艺,这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品高技术化、高附加值,技术或工艺高自动化、智能化,知识和技术密集化,生产者的智能和知识要求高移化。


简言之,产业高端大抵指传统产业的前沿,其成长和比例的提升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现代化转变,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产业高端,它们构成了区域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它们是区域产业变迁、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显然,这些产业和产业中的高端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是高端的。


“双高计划”建设的宗旨在于“扶优扶强”,打造职业教育的“高地”,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打造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因此,“双高计划”的专业群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第一阵列”,无论从“双高计划”属性,还是政策指向都表明专业群建设需锚定区域产业的高端或高端产业,这是“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


因此,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着力点在于:专业群结构的逻辑链条与产业高端或高端产业的逻辑链条保持“同型同构”;根据产业高端或高端产业对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重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依据产业高端或高端产业的生产过程和教学规律开发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以相关产业和企业为重要评价方的多元评价和质量诊改体系;打造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和技术工艺服务平台。


(二)提升匹配度的过程中锻造专业群品质

专业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载体,不但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声誉的建立起着关键作用。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要通过专业来实现,要通过打造品牌专业和专业群来彰显。


专业群作为教学的组织形态、教学形态、课程形态、治理(管理)形态的总和,其高品质具有如下特征:其一,专业群定位准确。专业群必须是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有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


其二,聚合优势明显。专业群建设后能实现专业资源整合和资源结构优化,专业群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倍增,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其三,校企共同开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系统。包括“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


其四,教学领域改革突出。包括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教法改革,实施课堂革命。其五,建有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从高品质专业群的五个维度出发,构建高品质专业群:一是精准对接服务的行业,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二是改造或构建专业群架构和运行机制;三是企业和专业群互动共建教学管理系统。专业群高品质建设就是提升对服务产业全要素匹配度的自我建构过程,提升全要素的匹配度既是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也是价值归宿。因此,专业群建设是以提升服务产业的匹配度“为纲为元”,科学施策,大胆创新,动态调整,开辟教育教学和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新模式、新境界。


(三)建立匹配区域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控机制

专业与区域产业衔接、匹配的前提是了解区域产业发展,把脉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及构成,这就要求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区域的产业构成,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发展方向,研判产业的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和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动态调整专业群内专业组成。


换言之,“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要针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来组建和优化调整,使专业群更好地匹配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了解区域产业构成和发展趋势是建立“双高计划”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是在不断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在专业群建设中,必须针对产业架构专业、调整专业、优化专业,形成针对产业的专业群或者产业学院。


“双高计划”的专业群建设是针对产业和行业,而产业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变化是常态,如果专业群组建后不及时调整,只会滞后于产业。


因此,专业群建设必须是动态调整,既对群内专业适时动态优化,使专业群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每1-2年周期性地对专业群调整一次,确保专业群建设匹配产业发展。


三、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的协同治理策略

毋容置疑,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离不开产业、政府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多维互动,如果说专业群建设要主动匹配区域产业是高职院校作为主体的行动价值追求,是专业群建设的“内务”,那么,产业、政府等社会组织的协同支持则是专业群建设匹配区域产业的“外部支撑”,而这种外部支撑最有效的架构是协同治理。


(一)协同治理,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的应然要求

职业教育专业匹配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专业群要匹配产业必须通过协同治理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包括政府、职业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对职业教育的行动决策、管理与资源匹配等提供服务和支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使不同或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调和,通过联合行动使得产教持续融合、发展。


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必须进行协同治理:一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有天然联系,但没有应然之态,需要加强治理。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虽然其肇始于产业发展,但它随着社会、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发展会出现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协调的动态变化,这需要通过治理加以干预。


二是专业匹配产业是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的双向合作

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若只有共同的诉求没有治理的促进并不一定能顺利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合作过程中可能有分歧和冲突,实现这种共同追求既需要合作协议也需要协同治理。


三是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匹配需要在多个层面实现协同治理。宏观上政府要通过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使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观层面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微观层面则是专业群建设要匹配产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支撑。


(二)构建“治理链”,促进专业与区域产业的适配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具有三大特征:即学校和企业是跨界合作的结构形态与办学格局;教育与产业需求整合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循;共性与个性框架重构的设计方法和治理工具。这种跨界的性质决定专业群要匹配区域产业,必须构建“治理链”。


“链”导源于生物学的食物链概念,波特在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随之供应链、产业链等概念和理论出现于学界。链概念的意涵是从整体上探究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性及次第顺序,并提炼系统功能呈现的一般逻辑关系或实施路径。在此借鉴有关研究提出“治理链”的概念,即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治理单元或行为关联的逻辑关系、顺序程式。


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针对专业群建设的治理链构成是“政府决策层-产教互动层-评价反馈层”三层联结循环递进的机制。一个系统的治理链要素特征可概括为:(1)政府决策层主要是政府层面要有完备的相关制度供给,包括专业设置的原则,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理念的倡导和政策激励;专业调整的规定和原则;专业建设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与制度等。


(2)产教互动层主要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围绕专业群建设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包括健全职业院校内外治理结构和制度,如设立理事会、职教集团等;建立政府或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对话的平台等。


(3)评价反馈层主要是指对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的品质进行评鉴并以此调整和优化专业群建设,包括专业(群)建设匹配区域产业评价体系;专业(群)多元主体(如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第三方等)评价机制;职业教育督导制度;评价结果运用和专业(群)建设反馈调控机制等。


(三)发挥政府在协同治理中的引导作用

加强政、产、学的协同治理无疑是促进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的重要途径。协同治理中政府职能的优化主要是“放管服”改革,即由“全能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发挥政府在协同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则需要把握好“放权”和“管理”的辩证关系,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释放产业、市场等主体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专业契合区域产业的匹配度。因此,施策的关键点在于:


其一,政府机构要真正放权,将专业设置和建设权交由职业院校,实行“权力清单”式施政模式。一方面要简政放权,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政府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清单之外不乱为。避免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非理性”干预,形成专业设置和建设有效对接区域产业的持久正向推动力。


其二,建立健全以机制、政策、标准等供给为主的监管模式,促进专业建设机制的有效运行。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的制度建设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职教20条”颁布后,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制度“组合拳”开始发力。从专业匹配区域产业这个视角看,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业已确立,但在操作层面和地方制度跟进方面尚有较大空间。因此,加强区域性的更具操作性和区域特征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条件,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的激励政策,专业匹配产业的依据和标准等,通过制度、标准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其三,建立专业匹配区域产业的评价体系。“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职业院校进行质量评价无疑涉及到专业建设,涉及专业匹配区域产业等内容。因此,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职业院校的内部需求也专业匹配产业的外部要求。


(四)善用治理工具,提升专业群与产业耦合品质

用协同治理促进专业匹配区域产业除了“治理链”的完备外,还要发挥好各个“链”的功能,换言之,就是运用好包括规划、预警、平台服务等治理工具,助推专业群匹配产业。


其一,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职业院校办学基础做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同时积极营造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配套制度,包括出台指导性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专业群建设,从而提升专业群与产业的耦合品质。


其二,建立专业预警机制。通过评价监管对专业与区域产业耦合状态进行评价和研判,对专业群持续发展提出反馈意见与建议。评价监管可以是政府也可以由第三方执行,针对专业匹配产业的情况,形成院校自评、行业测评、企业参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评价,健全多方参与、分层次、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并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运用,公开发布专业群适配产业的评价报告和改进意见,对专业建设形成预警机制,从而为专业群匹配产业提供具体依据。


其三,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产业搭建协商治理平台。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是匹配产业,专业和产业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两个主体,要达成一致目标必须有沟通渠道和对接平台,如: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管理服务平台、职业教育和产业信息平台,利用平台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育、共赢的长效机制。另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治理,如校企共建大数据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提升职业教育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使专业群建设精准匹配区域产业。


综上,专业群匹配区域产业不仅是院校主体的内部价值追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外部要求,匹配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高职院校等多方发力、协同治理,从而实现专业群建设匹配产业并助推产业发展。

作者为陈保荣 高文杰 

(文章选自《职教论坛》)

尾部